Historical Context/历史背景/歷史背景

追寻现代化

Letter from Chi Yun Huang to Mr. Alfred Stearns, December 31, 1923

Chi Yun Huang 以杜锡珪的名义写给斯登的信杜锡珪是Kong Yuen Tu(1930级)的父亲

尽管美国发出一些不欢迎中国人的信息,一些中国上层阶级的家长坚持他们的孩子应该接受美国教育。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送好几个孩子到美国上学。一个家庭(蔡绍基家)有非常多的菲利普斯学院的校友,斯登开玩笑称他家是“安多佛的殖民地”[1]。一些家长,譬如蔡绍基和蔡廷干,自己本身就是留美幼童。一些家长是高级别的政府官员,比如杜锡珪将军,中国的海军总长。他的一名属下也是安多佛的校友。他们听说安多佛,想让他们的孩子熟悉“西方的思想和理想”并“学习真正的美国民主以及美国文化中的精华。”[2] 一些家长,比如孙春英,是富商并和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关系密切。孙春英想让他的孩子“接受最好的美国人接受的教育”[3],并且视基督教是实现这种优秀的关键。他想让他的孩子都成为基督徒,并请斯登安排他的孩子住在基督教家庭。

现代化对中国人来说不是自然且容易的发展过程,而是混乱有时候还有些迷茫的过程。与毛泽东、蒋介石和邓小平这些主宰20世纪中国政治的人相比,这些早期中国留学生在推动国家前进的过程中同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也许没有那些人有名,但他们在他们的岗位上帮助中国普及教育,建立产业,以及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争取利益。在民族主义情绪的驱使下,他们不光为个人和家庭的雄心学习,重要的是也为他们祖国的未来学习。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包括那些安多佛的中国学生,现代化首先意味着技术。不断战败于工业强国的屈辱经历刻进了中国人的意识里。因此,大多数早起中国留学生选择学习技术和科学。安多佛的中国学生大部分也在科学系,在大学选择主修技术。一名中国学生在1910年解释中国学生为什么来美国的原因:

"英国的成功是因为商业。美国的则是工业化。美国的繁荣源于广袤的土地和资源的丰富。中国的情况很像美国而不同于英国。美国依靠技术开发它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它有着最先进的制造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中国学生来到美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学习工程和其他实用学科。"[4]

MIT Chinese Students' Club, 1923

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俱乐部, 1923年 (来源: China Comes To MIT)

the 1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Students' Alliance, Eastern Section, Ithaca, New York, September 7-14, 1921.

中国留学生联合会第18届年会,东部地区会议,伊萨卡,纽约州,1921年9月7-14号,"Technology"(技术)代指麻省理工学院(来源: China Comes To 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