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ical Context/历史背景/歷史背景

簡介(繁體中文 traditional Chinese)

這份檔案---中國學生在安多佛---收藏了安多佛菲利普斯學校校長Alfred E. Stearns (1871-1949)與中國留學生、家長、和其他與學生事務有關的人員之間的數千封書信、成績單、明信片和賬目記錄。安多佛學校正在填補檔案中的空白和缺失的地方,這些地方是沒有以Stearns為中心的內容。作為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美教育交流先鋒,安多佛菲利普斯學校可能保存著從1882年排華法案到2000年間華人學生在美國中學階段最多的史料。這份檔案記錄了豐富且重要的跨國教育史,這份歷史塑造了中國的現代性、中美關系史和亞洲人及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歷史。

                       安多佛中國學生畢業去向(鼠標指向餅圖可看具體數字)

「 美國,誕生於一場為自由而生的革命,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是我們的憲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使用的書面憲法。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但是作為一個現代國家,中國很年輕。我們可以相互學習。」 

                                                                          ——吉米·卡特 1979

Express of China (ship)

中國皇後號(來源:維基)

中國和美國從舊中國貿易(1784-1844)期間就開始了一段漫長而相互交織的歷史。清朝和美國之間的早期貿易始於美國從英國取得獨立以後。1784年,第一艘美國商船——中國皇後號——抵達廣東。自此,中美建立了許多聯系,並在彼此的國家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今天,中國和美國是彼此最大的貿易夥伴。然而,直到近來,貿易在兩國共同的歷史上並不是一個重要因素。與中國的貿易,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大部分的時間裏,只占到美國貿易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之間[1]。相反,中美共同努力使中國現代化。一方面,中國的內部政治和美國扮演了一定角色,但另一方面無論政治與否中國尋求現代化的努力一直都在進行。除了兩國三十年(1949-1979)的斷交期間,中國在年輕人教育方面一直尋求美國幫助。從留美幼童(1872-1881)到庚子賠款獎學金,從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到數以千計到美國學習的自費留學生,美國一直熱情地接收和培養中國年輕人,與此同時,排華法案(1882)下,美國禁止中國勞工移民美國。在中國政府成立庚子賠款獎學金之類的政府獎學金項目之前,許多來自美國基督教傳教士和其他美國人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現代教育。他們為男孩和女孩都建立了現代學校,教授科學,翻譯西方書籍和幫助中國政府成立翻譯和科技學校。當中國1979年再次打開國門和經濟騰飛之時,中國變成了最大的留美學生輸出國。歷史因此周而復始。

Chinese Pioneers in Western Education

LaFargue Papers, 華盛頓州立大學

安多佛菲利普斯學校,作為美國古老且具有威望的大學預科學校,在持續一個世紀的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安多佛菲利普斯學校錄取了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一些人。十一名學生在菲利普斯學校學習後返回中國並在軍隊、技術和科學領域擔任重要職務。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安多佛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學生,他們有的拿的是政府獎學金,有的是自費。在美國排華法案生效期間(1882-1943),菲利普斯學校為中國學生提供了慷慨的支持和教育。校長Alfred E. Stearns為一百多個學生擔任監護人,用他的話說是「繼續對得起人們對她(菲利普斯學校)的信任」[2]。中美在1979年恢復外交關系之時,菲利普斯學校是第一批與中國建立交換項目的學校之一。1980年,菲利普斯學校開始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立交換項目,哈爾濱工業大學是中國領先的技術學校。項目在1995年中止。因此,菲利普斯安多佛學校一直是歷史悠久的中美教育傳承的一部分,並且一直支持中國百年自強的努力。

中國尋求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史相互交織。無論是否出於自願,中國總是選擇現代教育作為強國手段來抵禦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以及追趕其他發達國家。在輸掉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之前,中國視自己為世界的中心,外國人都是海防的惹事生非者。因此,中國閉關鎖國,只留了一個開放口岸。中國的教育系統和公務員選拔系統以人文學科為重。學生要背誦典籍和孔子的每一句話。科學和技術考試不存在。在一直輸掉與歐洲列強的戰爭之後,中國被迫開放口岸和做出各種讓步。恥於戰敗,中國決定認真對待歐洲人,然後發現它缺乏懂外語和技術的人員。

因此,中國政府開展了自強運動(1861-1895),現代化其工業和軍事,以及培養技術和外語人才。在這些努力當中,政府決定送幼童到國外「師夷長技以強國」[3]。

PA campus 1908

菲利普斯學校校園,1908年

文章引用來源:

[1] Xu Guoqi, Chinese and Americans, A Shared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9.

[2] Alfred E. Stearns, "Andover and China", Phillips Bulletin, October 1920, p. 6.

[3] Xu Guoqi, Chinese and Americans, p.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