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ical Context/历史背景/歷史背景
留美幼童(1872-1881)
從1872到1881年,120名不同年齡的幼童在中國政府的資助下來到美國。留美幼童是中國現代化其教育與工業的開創性但失敗的嘗試。彼時,美國並不是世界教育的領導者。雖然美國也在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但它也處在內戰之後重建階段的混亂之中,其教育機構沒有歐洲教育機構先進。然而,中國選擇讓美國培養其最先幾批留學生是因為兩個人。
第一個是Anson Burlingame(蒲安臣),他是美國駐中國大使(後來又是中國駐美國的代表),他促成了1868年的《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款》(又稱《蒲安臣條約》),賦予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取消了对中國移民的限製,允許中國公民在美國享受與美國人在中國享受的同等的特權和豁免,包括教育。第二個人是容閎
,第一個畢業於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耶魯大學,1854年)。他強烈建議中國應該送學生到美國。他建立幼童留美製度,將《蒲安臣條約》變為現實。
中國的幼童抵達美國之後受到了熱烈歡迎。將近150個「最能代表基督教的家庭」對成為這些男童的寄宿家庭表現出興趣,但只有一部分家庭成為第一批學生的寄宿家庭。這些學生適應得非常快。他們像美國人一樣著裝,在學術方面表現出色,在體育和社交方面也做得很好,並對基督教感興趣。這樣的美國生活方式惹怒了很多保守的清廷官員,並導致他們召回了這些留美幼童。即將生效的排華法案(1882年)以及如西點軍校一類的美國軍校沒有招收中國學生,也惹怒了中國官員。在1881年留美幼童被召回之時,43名學生在上大學。21名在耶魯,其他在哈佛,麻省理工和哥倫比亞大學。
在留美的120名學生中,11名上了菲利普斯安多佛學院(張康仁畢業於1879年,何廷梁1879年,吳應科1880,楊兆楠1880,周壽臣1881,卓仁誌1881,林聯輝1882,梁誠1882,朱錫綬1884)。他們在美國受教育之後,在中國成為許多行業的先驅,為中國的現代化奠定基礎。例如,梁誠(1882級)擔任中國駐美國大使(1902-1907),並通過談判促成了庚子賠款獎學金。庚子賠款獎學金據稱是中國二十世紀留洋運動中最具影響力以及最成功的事件,資助了一百多名中國學生到美國學習。他是清華大學的創始人,清華大學前身是遊美肄業館(為留美作準備的預科學校),如今被稱為中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劉玉麟,中國駐英國大使(1910-1914),與梁誠一道,發揚美國革命精神,促請清廷宣布共和。張康仁,菲利普斯學院1879級畢業生,是美國第一名華裔律師。2020年,哥倫比亞大學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中國法律研究中心,以紀念他的堅忍不拔和貢獻。其他菲利普斯學院的校友後來成為名醫、軍官、工程師和商人,他們都是各自行業的先驅。然而,他們的人數太少了,幾乎不能改變中國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