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ical Context/历史背景/歷史背景

简介(简体中文 simplified Chinese)

这份档案---中国学生在安多佛---收藏了安多佛菲利普斯学校校长Alfred E. Stearns (1871-1949)与中国留学生、家长、和其他与学生事务有关的人员之间的数千封书信、成绩单、明信片和账目记录。安多佛学校正在填补档案中的空白和缺失的地方,这些地方是没有以Stearns为中心的内容。作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美教育交流先锋,安多佛菲利普斯学校可能保存着从1882年排华法案到2000年间华人学生在美国中学阶段最多的史料。这份档案记录了丰富且重要的跨国教育史,这份历史塑造了中国的现代性、中美关系史和亚洲人及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的历史。

安多佛中国学生毕业去向(鼠标指向饼图可看具体数字)

“ 美国,诞生于一场为自由而生的革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是我们的宪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使用的书面宪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但是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中国很年轻。我们可以相互学习。” 

——吉米·卡特 1979

Express of China (ship)

中国皇后号(来源:维基)

中国和美国从旧中国贸易(1784-1844)期间就开始了一段漫长而相互交织的历史。清朝和美国之间的早期贸易始于美国从英国取得独立以后。1784年,第一艘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东。自此,中美建立了许多联系,并在彼此的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天,中国和美国是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直到近来,贸易在两国共同的历史上并不是一个重要因素。与中国的贸易,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只占到美国贸易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之间[1]。相反,中美共同努力使中国现代化。一方面,中国的内部政治和美国扮演了一定角色,但另一方面无论政治与否中国寻求现代化的努力一直都在进行。除了两国三十年(1949-1979)的断交期间,中国在年轻人教育方面一直寻求美国帮助。从留美幼童(1872-1881)到庚子赔款奖学金,从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到数以千计到美国学习的自费留学生,美国一直热情地接收和培养中国年轻人,与此同时,排华法案(1882)下,美国禁止中国劳工移民美国。在中国政府成立庚子赔款奖学金之类的政府奖学金项目之前,许多来自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和其他美国人已经在中国建立了现代教育。他们为男孩和女孩都建立了现代学校,教授科学,翻译西方书籍和帮助中国政府成立翻译和科技学校。当中国1979年再次打开国门和经济腾飞之时,中国变成了最大的留美学生输出国。历史因此周而复始。

Chinese Pioneers in Western Education

来源:LaFargue Papers, 华盛顿州立大学

安多佛菲利普斯学校,作为美国古老且具有威望的大学预科学校,在持续一个世纪的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安多佛菲利普斯学校录取了第一批留美幼童中的一些人。十一名学生在菲利普斯学校学习后返回中国并在军队、技术和科学领域担任重要职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安多佛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学生,他们有的拿的是政府奖学金,有的是自费。在美国排华法案生效期间(1882-1943),菲利普斯学校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慷慨的支持和教育。校长Alfred E. Stearns为一百多个学生担任监护人,用他的话说是“继续对得起人们对她(菲利普斯学校)的信任”[2]。中美在1979年恢复外交关系之时,菲利普斯学校是第一批与中国建立交换项目的学校之一。1980年,菲利普斯学校开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交换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中国领先的技术学校。项目在1995年中止。因此,菲利普斯安多佛学校一直是历史悠久的中美教育传承的一部分,并且一直支持中国百年自强的努力。

中国寻求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史相互交织。无论是否出于自愿,中国总是选择现代教育作为强国手段来抵御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以及追赶其他发达国家。在输掉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之前,中国视自己为世界的中心,外国人都是海防的惹事生非者。因此,中国闭关锁国,只留了一个开放口岸。中国的教育系统和公务员选拔系统以人文学科为重。学生要背诵典籍和孔子的每一句话。科学和技术考试不存在。在一直输掉与欧洲列强的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口岸和做出各种让步。耻于战败,中国决定认真对待欧洲人,然后发现它缺乏懂外语和技术的人员。

因此,中国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1861-1895),现代化其工业和军事,以及培养技术和外语人才。在这些努力当中,政府决定送幼童到国外“师夷长技以强国”[3]。

PA campus 1908

菲利普斯学校校园,1908年

文章引用来源:

[1] Xu Guoqi, Chinese and Americans, A Shared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9.

[2] Alfred E. Stearns, "Andover and China", Phillips Bulletin, October 1920, p. 6.

[3] Xu Guoqi, Chinese and Americans, p.76.